查看原文
其他

梁文道:那些“邪恶”的书,你也要看一看


大家平时很容易有的俗见,就是认为读书应该读一些引人向上的书、励志的书籍。例如推荐看一些名人的传记,看看这些人怎么奋发向上、努力向前,最后成为一代伟人等等——我很反对年轻人看太多这种励志书。

为什么?我发现一个人读励志的书籍多了都会变成傻子,就是立志立过头了。无论遇到任何困难、任何问题,他就想到要勇往直前、排除万难、不怕牺牲。

他没有考虑到,是不是自己错了,是不是一开始自己的决定就有些问题。他不管,反正他从头到尾就是立志,志气高昂。一个志气太过高昂、太过自信、人生观非常正面的人其实都有一点傻。

他会变得对世界的看法很单向、单调,对人生的看法也很单一,就是只从正面看问题。他从来不知道世界的复杂,人生的阴暗。

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,有机会就要看一些“邪恶”的书。

我心目中最伟大的邪恶作品就有几本。《金瓶梅》也有这种效果,但是《金瓶梅》还不够邪恶。大家有没有听过法国的萨德侯爵,今天我们讲性虐待的“SM”,那个“S”就是来自他,因为他是个性虐待大王。

他写的书充满着各种不堪入目的情节:人吃人、吃排泄物、轮奸、虐杀,种种你能想象到的最黑暗、可怕的东西他的书里全部都有了,所以他被判精神病,后来死在监狱里。

但是20世纪中期之后,有很多世界级的思想家都非常关注这个人,有很多著名的导演拍他的电影,有人研究他的作品。

这个萨德侯爵写书的年代就是法国大革命时期,法国大革命是个什么样的年代?就是全社会都很讲理性,大家知道当时最激进的革命派讲理性讲到什么地步么?他们认为月份的划分应该是十进制的,即十天是一个礼拜,因为七天作为一个礼拜显得不够理性、不科学,十天才是科学的。

他们认为世界的一切都应该是理性的。那么就在这样一个力求理性的年代里面,法国大革命血流成河,人间能够想到的残酷和暴力都在这个最理性的时代同时发生了。

这个时代有伏尔泰、卢梭这些伟大思想家的强调理性的作品流传,但是同时也有萨德侯爵写的那么可怕的书出来,这表明什么呢?

理性是有它的黑暗面的,崇高的理想背后往往就是无尽的血和肉组成的深渊——欲望的深渊。所以,你如果读完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再去看萨德侯爵,你将看到启蒙的黑暗面。

如同站在一个悬崖边上,旁边是光芒灿烂的日出,但是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,深不见底,而且充满着诱惑。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深不见底的东西会很害怕,但是你又很想知道下面到底有什么?你觉得它在把你拉下去,那是罪恶的。

如果一个人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人性里面的阴暗、邪恶,知道自己控制不了那种欲望、那种动力,你就会明白人生很不简单、很复杂,世界很可怕、有很多意外、很多我们不能控制的东西。

然后你有可能变成性格比较平和的人,至少你不会再犯傻。所以阅读是一种精神操练,阅读能够改变我们自己,读书不是让人变坏,而是让我们对人性有一个纵深的理解。


因此,我们应该主动去读困难的东西;我们应该不计较、不避讳一些所谓可怕的书;我们不要去认为精神操练就是让人变好的东西,这不一定。精神操练只是让我们有所变化,让你成为另外一种人,每个人一生的阅读过程都是应该不断变化的。

有人说读书防老,我觉得说得很对。读书真的可以防老。什么意思呢?老人最可怕的就是他没有什么机会改变自己。如果一个人上了年纪依然很开放、而且是以严肃的态度去阅读、容纳一个作品,挑战自己、改变自己、扭曲自己的话,他就还有变化的可能。

每天睡眠之前的最后一刻,是一本书在陪伴我,今天的最后一刻和我对话的就是这本书,它在不断地改变我,直到临睡前我都在被改变。于是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,我是一个新的人,和昨天不一样,就因为昨天晚上的阅读。

有一个很有名的意大利作家,患了癌症,很痛苦。在临死前,他要求护士念书给他听,直到他咽气。他抱着这样的想法:我可能会死、会咽气,但是在这一刻我仍然不放弃。

所以我们大家请开放自己,让阅读、读书去改变自己,让自己变成另外一种人。我们随时随地都还有这种可能:尽管我们未必会变成更好的人,但是改变本身就已是人生的目标。



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“知识”俯拾即是,人们几乎随时随地都在阅读,无论是一段文字、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。然而,读书未必有用,开卷未必有益。读书的数量固然重要,但质量更重要。
叔本华说:“真正独立思考的人,是思想上的君主。”要站在这样的思想高地上理解世界,需要长期的训练,或者丰富的生活经验。对于快节奏急行的现代人来说,其实并不容易。这个时候,我们最需要的,就是能够指点迷津,让我们茅塞顿开的前辈老师,和他们作为资深读书人用一生经验所提炼总结出来的读书心法。
因此,《南方周末》特约一百多位人文学者,包括余英时、杨奎松、张鸣、吴思、刘瑜……请他们向读者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与心得。这些学界大咖的读书“谋心”的文章,汇集成一本书——《我书架上的神明》
他们选书、读书,不是人随书转,而是书随人转,书为己用。就如刘瑜在书中说:经典之所以是经典,不应该是有多少人赞美过它,而是它真的能帮助你认识当下的世界与自己。
书中学者,不仅是学有所成的学者,更是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的读者。138位学者,138个角度,138条选择之路,足可让读者视野大开,少走许多弯路。他们如何在懵懂读书中,寻找和确认自己口味,如何通过读书复苏沉睡的思考能力,更值得读者去发现,去思考。长按下图,识别图中的二维码,即可购买收藏《我书架上的神明》(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《我们的经典》)

▍延伸阅读史特金定律的启示:90%的书籍都是垃圾,值得当下阅读的不足1%只读“有用”的书,根本不是阅读

罗翔:多数人都惧怕自由,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

如此删除,删掉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意思

女性地位,是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

张宏杰:古代中国为什么要防范商人?(雄文,强烈推荐)

超越“本分”:美国强大背后的女性密码

杀手蔡元培

中国式婚姻里,一个女人无爱的60年

秦晖:帝国后遗症

白骨如山忘姓氏,无非公子与红妆:为何“红楼”必读脂评本?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